成语“司空见惯”里的司空是谁?他又见惯了什么?看完你就知道了
“司空见惯”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成语,常用来指某事常见,不足为奇。
“司空见惯”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成语,常用来指某事常见,不足为奇。
柳宗元,这位与韩愈、欧阳修、苏轼并称“千古文章四大家” 的文坛巨匠,世人初识他,多半是从那首传唱千古的《江雪》开始 ——“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踪灭。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。” 四句诗的首字连缀,恰是 “千万孤独”,这首诗也因此被称作 “世间最孤独的诗”。
上一节,我们讲到韩愈到节度使幕府中任职,之后又在国子监作四门博士,写就《师说》雄文,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反响。于是,很快他就如愿以偿地得到了朝廷重用,但短短一个多月后就遭到贬谪,在岭南艰难度日。
公元805年,大唐帝国经历了一场政治风暴,这一年正月,德宗李适驾崩,太子李诵即位,是为唐顺宗。然而,仅仅过了八个月,顺宗李诵就将皇位禅让给了自己的儿子李纯,这场匆匆的禅位背后,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?
途经扬州时,刘禹锡偶遇白居易,这是两个人初次见面,因此白居易设宴,为其接风洗尘。席间,白居易有感于刘禹锡这些年的遭遇,因此作了一首《醉赠刘二十八使君》,其中有一联是:亦知合被才名折,二十三年折太多。
纵观中国历史,“宦官干政”最为猖獗的时期主要有三个,分别是东汉、唐朝以及明朝的后半期,尤其以中晚唐时代最具代表性。
「莫道桑榆晚,为霞尚满天。」是一句鼓励老年人要善待暮年的千古名句。该句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(字梦得)写给他的好友白居易(字乐天)的一首回应诗「酬乐天咏老见示」。这首诗是他为回敬好友白居易赠给他的「咏老赠梦得」而写的。
“如果是我错了,我凭什么生气?如果是别人错了,我为什么生气?”
韩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“政治正确”的人物,恪守正统,尊王攘夷,排斥佛老,嫉恶如仇。同时,他也具备世故的一面,功利的一面。
惊马声划破了唐都的夜,柳宗元和刘禹锡连夜奔赴会宁殿。谁敢想,805年的正月刚熬过烟花,长安城就彻夜难眠。天子遽尔驾崩,皇太子病重失语,权力格局震荡,一场无人能躲的风暴拉开帷幕!熟睡的刘禹锡隔窗听见小吏急报,披衣而起,带着那种对世事惯有的警觉冲进夜色。他不是没见